如何理解金融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

×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如何理解金融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了關於完善金融服務、防范金融風險的第十三次集體研究。會議提出正確把握金融本質,深化金融供給方面結構改革,穩增長與防風險平衡,准確、有效地應對重點領域風險,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加強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堅決打擊和化解金融等重大風險,促進金融業健康發展。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提出金融供給側結構改革的主張,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理解金融供給側改革的命題,需要我們回到金融的本質。有人認為金融是一種資產交易,通過這種交易可以實現資本的回報,這是一種普遍的誤解。因為資產交易,特別是二級市場交易本身並沒有產生多大的經濟增加值,反而可能導致資產價格泡沫和金融風險。李克強總理在兩會後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義不容辭的責任。換言之,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本質。理解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金融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關鍵是從金融供給的角度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這無疑是當前金融改革的主要任務。

升幅比一般商品大,許多手術或醫療服務按年加價。及早購買醫療保險,可有助避免突如其來的額外開支為家庭帶來財政壓力。理財顧問為您比較及檢討不同醫療保險計劃,讓您增值醫療開支儲備。

  金融系統與實體經濟的關系是金融供給與實體需求之間的一組關系。金融體系為實體經濟提供信貸和資本,將社會儲蓄轉化為投資和消費,促進實體經濟的增長,在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同時獲得資本收益。同時,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也是一組矛盾,主要體現在風險與回報的關系上。從本質上講,金融系統的風險和收益來源於實體經濟的運行,金融系統和實體經濟是不可分割的血液和實體。

  因此,審查實體部門供應方的結構改革是有益的。中國實體部門的主要矛盾是傳統產業的產能過剩,供應方的減產已成為改革的主要線索。有人認為高杠杆率是實體部門的主要矛盾。雖然不能說錯,但並不完全准確。因為高杠杆率的問題不僅是產能過剩的結果,而且是結構性問題。對土地總量的判斷沒有意義。

我們大多人投資股票的時候往往都會關注股票交易量,但是如果你買了牛熊證的時候千萬不能單單只看交易量,還要關注一下牛熊證分佈和牛熊街貨,每日收市之後除發行商外的公眾投資者手裏持有的權證的數量就是街貨量,是權證市場重要的組成部分。

  正是由於認識上的差異,實體經濟領域的改革措施具有不同的效果。到目前為止,實體經濟供給側改革主要依靠行政“能力轉移”和環境監管手段和生產限制,其結果不容忽視。然而,從金融供給的角度來看,“去杠杆化”和“緊縮信貸”已成為一段時間以來金融供給政策的主要內容。實體經濟部門經曆了嚴重的金融供應收縮。這背後的邏輯是確定是否存在過剩的金融供應。應該說,這種簡單的緊縮政策效果不好,值得我們深刻反思。在此背景下,適時提出金融供給側結構改革。

相關文章:

中國金融業開放的突破

一些券商第一季度的淨利潤超過了去年全年的淨利潤

能力建設中心為“一帶一路”建設服務

“地帶與道路”融資整合以構建金融生物圈

加快推動廣東、香港及澳門大灣區的金融服務

PR